有色协会葛红林会长:科学认识和调控高耗能产业


 
中央多次指出,要坚持全国一盘棋,纠正“运动式”减碳,先立后破,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。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指出,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要坚定不移推进,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正确领会中央的要求,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实际,进一步提高对高耗能产业的科学认识,实现对高耗能产业的科学调控。
 

科学认识高耗能产业防止偏差和走极端


当前,高耗能产业已经成为“双碳”目标的社会焦点,一方面,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大户,即使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工艺,一时还改变不了它的高耗能特征,除非发生颠覆性的工艺路线革命。另一方面,高耗能产业又是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产业,虽然钢铁、铜铝、硅等冶炼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15%以上,但是,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钢铁,绿色新能源建设离不开铜铝硅。我认为,当前的问题,不是要不要高耗能产业的问题,而是着眼长远,立足当下,科学认识高耗能产业,科学调控高耗能产业,确定鲜明的可操作性的调控目标取向和路径,实现高耗能产业降碳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目标实现。

一行业一目标
尽快确定高耗能产业的调控总量


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,高耗能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,同时必须分行业,尽快确定高耗能产业的调控总量。


一是要突破市场经济的传统定势,不能任凭市场需求决定生产。有不少同志从传统的市场经济观点出发,认为应由市场需求决定行业的产能产量。初听似乎没问题,但套用到高耗能产业则不正确,因为没有考量它的高耗能。产量必须适可而止,即使减少出口,减少GDP。这是当前对高耗能产业应做出的基本判断。


二是要突破定性管理,实现全国的定量管理。要顶层确定全国产量调控指标,虽然不容易做,但必须要做。当务之急是应分行业地对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做一次未来需求分析,形成预见性的调控指标,有的做逐步的减法,有的做上限之下的逐步加法,通过政府、行业和企业的统一认识和有效互动,穿透问题,放矢难点,精准施策,提升总量调控的可操作性。
 

进一步优化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政策


当前,我国不少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占全球50%以上,因为国内的供大于需,导致了大量出口,有的在过去还享受了出口退税的鼓励。这里不评论过去做得对否,但现在的政策和措施,要加快适应新发展阶段和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。比如,应收紧出口政策,从宽松出口转变为限制出口和鼓励进口。虽然高耗能产品出口可以拉动社会经济发展,获得企业经济效益,但也消耗了国内能源,相应的污染也留在了国内。所以,不能只算经济账,也要算好经济和社会的统筹账,要敢于对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做减法,善于对高耗能产品的进口做加法。通过一加一减,在保障国内高耗能产品使用的同时,减少国内能耗指标,同时鼓励深度加工,开发更高附加价值的终端产品。
 

进一步优化高耗能产业的全国布局


前一阶段的“双碳”工作,有的地方目标设定过高、速度要求太快,从而脱离实际;对高耗能项目,有的地方搞“一刀切”关停;有的骤然抽贷断贷,这都危害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。坚决遏制“二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并不是要遏制“二高”项目的优化调整,应做到在总量控制下的科学布局。要加快实现总量控制下再优化、再调整、再布局,加快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,将项目配置在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,提高清洁化、集约化、现代化水平。比如,减少产煤区域的煤电铝,增加水电区域的水电铝,核电区域的核电铝。此外,高耗能产品往往也是高载能产品,要珍惜初次生产过程中的耗能,最大限度地将其成为今后循环利用中的载能。

(转自:有色新闻)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尚镁网